听说一个绿色八卦: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选角时,为了“静秋”可谓踏破铁鞋。当时分了若干组人马四处寻访,但是带回来的候选人张艺谋统统看不上。张艺谋讽刺一位选角的同事:你选出来的女孩儿,一打开电视满眼都是!这位同事立即反唇相讥:你选的呢?连电视都不让上! 结局众所周知,石家庄的中学生周冬雨成功上位,虽然在之前的娱乐新闻里所有人都说她既丑又小,不符合书中对静秋的描写,但是电影第一个镜头出来,观众还是不得不承认“张国师”对女性的鉴赏力:她确实比任何一位已成名的女演员更加接近影片试图还原的那个时代。 这就是所谓的Company Face吧! 而在企业界,从事公关和新闻的人们也像张艺谋一样,日复一日不遗余力地去挖掘和塑造一张脸,一张Company Face。提到阿里巴巴,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中的视觉标识一定不是公司标志,而是马云那张飞沙走石的苦脸,这是阿里的Company Face;当看到一双吊梢牛眼安放在一张蒙古式的大脸盘上时,你一定会立即认出这是“蒙牛的老牛”,而全然不顾他实质上早已告别该公司的事实。 塑造一张Company Face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合算的,因为公众对于枯燥的商业概念和数据并无兴趣,把企业人格化才是建立沟通的捷径。用人物肖像做封面的杂志也会比放其他图片卖得更好。当然,既然是人、是凡人,那么这张脸也就会有给企业制造危机的风险。这就看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承受力来消化可能的副作用了。 不过,人们往往过于重视这张面向公众的Company Face,而容易忽略另外一些“关键时刻”。 某次,我应邀去一家非常知名的大公司开会,当天北京的天气可谓秋风秋雨愁煞人。当我来到该公司总部大厦门口时,人高马大的保安问我:你来干什么的? 噎了一下,回答:去某某部门开会。 保安说:你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拿着门卡下来接你。 其时,风也大焉,雨也急焉,我好言相对:我去的这个部门在23层,他们下来很麻烦,我经常到这里来,你看是不是打个电话说一下就可以? 保安:不行! 我:那你看雨这么大,能否让我进到大堂里面等? 保安:我们规定不行! 于是,我就隔着一层玻璃门,在雨里等了十分钟,终于等到了挤电梯下来骂骂咧咧的对方工作人员。我终于湿淋淋地进入这栋豪华的大厦,看到大堂墙壁上写的各种企业文化理念,不禁摇头苦笑:理念乎?口号哉! 另外一次经历,则让我对于国人骨子中的“等级意识”“特权意识”有了深入理解。在外地一家民营企业拜访,其间想去洗手间,其老板同为女性,立即安排她的秘书陪同我前往。我大为尴尬,直说不用不用。结果,年轻的女秘书还是坚持一路引导我前往仅仅二十米外的洗手间。进去之后,我瞠目结舌地看到秘书手里拿出一串钥匙,打开其中一个上了锁的隔断,然后说:请! 不得不说,这个老板专用隔断中的马桶非常清洁,各种用品也很齐全周到。但是,我紧张地蹲在那里默默算了一下,该公司需要使用这个洗手间的女性员工大约有几十个人,锁上这个隔断之后只剩下两个隔断可供人自由使用,想必是会拥挤不便的。离开时,我偷偷推开另外两个隔断看了一下,果然,卫生条件天壤之别。 凭借我浅薄的管理常识和人性常识,我无法想象这位负责给老板专用马桶上锁的女孩子、那些必须排队上厕所的女员工,能够在这家企业里长期发展并且全情投入,更无法相信这样的企业主能够兑现其所做出的任何平等、共享的承诺。 还有那些管理层和员工截然分设的食堂。我特别想请问每一位管理者:不过就是在公司吃一顿午餐,您是怕下属看见您的吃相,还是必须利用公款给自己每天偷偷进补? 当然,也有非常优秀的公司:一家企业长期推行“红盘子计划”,每天有十个红盘子被随机安插在其他上千个不锈钢托盘之中,领到这些红盘子的员工要到指定的位置就餐,他们会发现,与他们同席的是满面微笑的公司高管,并且,还会有专门的加菜。 这些保安、秘书、食堂上菜的大妈,他们都是无辜的,他们从来没有被正眼瞧过。因为他们那穿着三万元西装上杂志封面的老板并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Company 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