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评选年度十大风云人物时,最后一名竟是日本机器人ASIMO。ASIMO不仅会两腿走路、挥手致意、翻筋斗,还可做杂务。当时就有专家乐观预测,10年内机器人将承担复杂的工作,如繁琐的工厂劳动等。如今2012年过去,预测准确吗?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制造大国中国,机器人就已当上“蓝领工人”。据最新一期《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深圳一家名为雷柏的公司,2011年至今陆续引进75个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组装鼠标、键盘。其效果是,工人数量从3000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产能却“至少增加了3倍”。
从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1920年首创“机器人”一词,到1960年首台机器人问世,再到今天机器人反恐、机器人踢球,机器人多与高科技、小众、科幻、娱乐等联系在一起,似乎离普通百姓很远,如今机器人飞入普通工厂干起粗笨活、提高生产效率,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喜。
但变化却非一夜间发生。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面对劳动力成本高企、招工难、用工荒等难题,已有不少企业与雷柏一样,“被迫”使用机器人来应对,如知名代工企业富士康2011年宣布,3年内将生产装配100万台机器人。
当然,在这些自发而零散的变化背后,是越来越多机器人“疯狂入侵”中国工厂的滚滚洪流。权威数据显示,2000年时我国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不过3500台,而到2010年底达5.23万台、2011年更达7.43万台,已让中国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尽管中国机器人队伍壮大还是企业应对成本、人力资源的被动行为,但这种被动,客观上却主动武装了“中国制造”,正面效应将带动更多企业的生产自动化转型。随着更多企业自动化转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很可能井喷式发展。所以国际机构乐观预测,到2014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市场巨大,意味着中国机器人产业、“中国制造”前景广阔、钱景巨大。只是,如此“前景广阔、钱景巨大”,怎么看也让人有种空欢喜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