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没有必要理财? 在今年年初的一份数据报告中显示,去年大学生在支付宝上的人均支付金额为40839元,消费金额不容忽视,超过三成的大学生是入不敷支的。大学,作为首次拥有自己资金的阶段,对以后生活的消费和理财观念都起到一个较深的影响。 有人说,大学生没多少钱,根本没有理财的必要,这种说法并不正确。现在大学生手里的闲钱越来越多,这些钱的来源包括压岁钱、生活费、零花钱等,而且有的学生在开学之初家长会给一学期的生活费,我们按照一个月1500元生活费来计算,5个月总共有7500元,这也是笔不小的金额。理财不在乎钱多钱少,钱多有钱多的理财渠道,钱少有钱少的理财渠道,大学生通过理财可以养成节约的习惯,懂得父母挣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还可以较早树立自己的理财意识。 大学生应该如何理财? 大学生理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学会如何花钱:第一步做好自己的财务规划。了解自己的支出情况,包括自己的定额支出,比如自己日常的一些吃喝费用;再有就是自己的大额支出,比如考证、培训等。第二步就是节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生身份,享受优惠,节省支出。 学会如何开源:其实,开源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难。即使一开始可能挣得不多,慢慢来总有收获,重点是要去行动,不要抱着一本万利的心去学习,掌握金融知识是关键。 开源主要分两部:先获得启动资金;然后拿这笔钱去投资,获得“睡后收入“。 获得启动资金的方法主要有:实习、兼职,省下来的生活费,最差的也可以向爸妈要一点。 即使兼职挣得很多,仍然推荐实习而非兼职。因为兼职,你是以自己的现有能力去挣钱,这个过程中你的能力不会提高。如果不是打算深耕兼职的行业,没有必要选择兼职这个途径。兼职的机会成本太高,这些时间用来在你感兴趣的公司实习,积攒的经验都是以后找工作大胆开价的资本。 适合大学生理财的渠道 大学生的资金量比较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而且还面临一些日常性的支出,因此不适合高风险投资,适合购买一些低风险、短期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大学生应把手中的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近期要用的,一部分是近期用不到的,可以放在短期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中。 根据咱们前面提到大学生特点,推荐2类产品: 类活期理财产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以及银行、大兴互联网机构平台的有货币基金性质的理财产品。随用随取,到账时间快,适用于随时要用的资金。 短期定期理财。适用于短时间内不会使用的资金,强制储蓄的同时为自己带来一些额外收益。 大学生理财误区 1、理财是有钱人的游戏 “理财是有钱人的游戏”这个观念不只存在于大学生中,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这种观念,但不得不说这样的观念太过于保守与片面,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理财并不仅为有钱人而生,它不分贫富。理财的关键也不在于钱多钱少,而在于是否有理财意识,是否懂得理财、愿意去理财。在很多情况下,越是不富有的人越应该学会合理地理财,通过正确的理财才能积累财富。而针对大学生而言,良好的理财习惯加上日积月累的收益积累显得更为的重要。 2、存在利率很高、风险很低的理财产品 风险与收益总是相伴的,想要获得高收益就一定要出让一定的风险作为代价。世界上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理财产品,但利率要很高、风险又得很低的一定不存在。现在互联网金融发达,但也给了许多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大学生在选择理财投资时一定要去正规的机构办理,要充分了解所投资产品的性质与风险大小,切勿只片面看重产品的高收益。对此,张书琪格外强调道:“要知道很多偏离常理的高息背后是一个个骗局,盲目追逐高息很可能掉入陷阱,最终血本无归。” 3、我还年轻,不需要保障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因为保障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理财的执行方案,都要以人有充足的收入能力为前提。而人的收入能力,取决于非金融风险,取决于无法控制的意外因素,和金融没有关系。这些是对我们收入能力最大的挑战。 只要我们意识到有某些风险因素会使得我们的收入能力损失,进而影响到我们财务目标时,我们都有客观的保障需求。 我们必须意识到一点,人有需求的时候,就应当去买保障,而不是有钱的时候,才去买保障。如果我们看透了这一点,保障的成本,是非常非常低的。如果有了保障需求,就应该即刻投保,而不是拖延和等待。 大学生资金周转困难怎么办 大学生时期都会遇到入不敷出的情况,这时,面临资金周转的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借钱。 借钱其实并不丢人,只要你能按时还上。借钱让资金从富裕的人手中转移到缺乏的人手中,实际上提高了双方的经济效率。但是不应该频繁伸手向父母邀钱,父母给钱并不能算“借”,我们也不会有“还”的概念,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惰性,从“月光族”变成“伸手族”。 信用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也是一个选择。它们提供了30天,甚至更长的免息期,基本涵盖了大学生们的“资金空窗期”。不过,也要时刻关注一下自己的负债。虽然有免息期,但最后也要还的,别一开心花到停不下来,最后还不起了。此外,信用卡欠款对个人征信影响很大,如果影响到以后贷款、买房等,那就得不偿失了。选择哪家借款产品,看你们个人偏好。不过,别去借高利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