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要想讨领导的欢心,对于领导的每一句话,都要奉若圣明,不但句句照办,而且要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儿,领导的话也不可全听全信。有些话是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可有些话听了,能当耳旁风最好。 明朝有个大才子叫解缙,此人聪明非凡,才华横溢,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少年得志,后来还主编过《永乐大典》,不是一般人吧?这解缙不仅才思敏捷,聪慧过人,而且还很会讨领导欢心,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也有很多。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曾经因为太听领导的话,差点断送了前程性命。 话说解缙少年高中,说话办事非常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胃口。朱元璋太喜欢解缙这小同学了,有一次就满眼柔情、语重心长地对解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咱爷俩亲密无间,有啥意见就尽管提,千万可别跟我见外。解缙见领导对自己如此信任倚重,感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回去就写了一封“万言书”,意见提了一大箩筐,大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架势。 朱元璋见解缙真的“给个棒槌就当针认”,而且言辞尖锐,句句话都不留情面,龙颜大怒,不过因为有言在先,就没有杀解缙的头,而是把他打发回老家去读书思过。解缙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八年,后来还是朱元璋死了,建文帝即位,解缙才敢又跑到京师去找工作。 领导让你给他提意见,这话你得好好斟酌斟酌。什么意见能提,什么意见不能提,也要好好掂量掂量。领导批评他自己的话权当耳旁风,领导批评你的话可一定要注意听;领导表扬你的话可当耳旁风,领导表扬他自己的话一定要听。 北宋有个开国名将叫曹彬,他在后周时就和赵匡胤是老弟兄,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两人的关系就由兄弟变成了君臣。别看曹彬是员武将,但此人一点儿也不粗鲁,治军甚严,从不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连赵匡胤都称赞他有“儒将”之风。 开宝七年,赵匡胤觉得征讨南唐统一江南的时机成熟,就派曹彬为大将,潘美为副将,率十万大军南征。临出兵前,赵匡胤亲口许诺说:“只要你这一仗打胜,灭了南唐,抓住李煜,回来我就拜你为相!” 北宋大军在曹彬统率下,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李煜束手就擒,南唐灭亡。班师路上,潘美预先向曹彬祝贺:“将军回去后就要拜相了,以后还要多多关照啊!”没想到曹彬非常淡定:“皇帝也就那么一说,那是鼓励我们努力打仗呢,我肯定当不了宰相!” 果然,曹彬率大军班师回朝,献俘阙下,赵匡胤闭口不谈封曹彬为宰相的事。潘美看着曹彬一个劲儿地偷笑,赵匡胤问潘美为何发笑,潘美就把曹彬的话学给赵匡胤听,赵匡胤听了,尴尬地解释说:“我本来是打算拜曹彬为相的,只是北汉的刘继元还没征服,拜相的事以后再说吧!” 领导让你努力工作的话,一定要听;领导给你封官许愿的话,可当耳旁风。干好工作是你作为属下的职责,用乌纱帽鼓励下属卖命卖力,则是领导的驭人之道。 历史没有真相,只留下道理。这道理就是:领导可以屈尊降贵,跟你称兄道弟,那是领导作风平易近人,有亲和力,但你作为下属,何时何地都不能忘乎所以,真拿自己当领导的亲兄弟,没个内外尊卑。领导为了让你死心塌地干好工作,可以拍着你的肩膀,信誓旦旦地说要为你升官、为你加薪,但你自己却不能借此为由,明说或者暗示领导兑现承诺,让领导为难或者难堪。 领导的话,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并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人在江湖,情况千差万别,还需自个儿用心琢磨。
|